第149章 最后的转身(1 / 5)

殷商三十年 初等变换 6504 字 2020-06-29

“殷商必胜!孟津必胜!”

戴明月的回答,简洁、有力。

面对众多记者,他的状态非常放松。

似乎,他已经看到了这场战争的结果。

事实上,他的确看到了……

是看过了。

从未来的29世纪穿梭而来,戴明月对一些知名历史事件还是比较熟悉的。

据史料记载,姬昌先后两次攻打殷商,均以失败而告终。

换句话说,在姬昌领衔进攻的岁月里,岐周对殷商,就没有赢过。

而这一次,岐周侵略军的主帅,正是姬昌。

只要姬昌在,那岐周肯定赢不了。

不论战局如何变换,岐周的失败,是注定的。

这一次,是姬昌的第一次伐商行动。

据戴明月所知,姬昌在这一次将用尽西伯侯的运气,不仅耗尽岐周的家底,还会沦为殷商的阶下囚。

至于说,过程是怎样的?

那不重要。

虽然姬昌目前占尽先机、优势明显,但戴明月已经掌握了姬昌随后兵败的事实。

孟津,虽然防御不足,虽然摇摇欲坠,但不存在沦陷的结果。至少,这一次战争,以及随后好多年,孟津是不会沦陷的。

至于说,孟津何时沦陷?

那恐怕就是殷商末日。

有一句话,姬昌算是说对了。

“只要孟津一破,殷商的国都、朝歌,就指日可待!”

先占孟津,后灭朝歌!

打下孟津,伐商就成功了一半。

如果兵临朝歌城下,岐周是不会错失攫取天下的机会的。

而殷商方面,也是对孟津寄予厚望。

孟津防线,是殷商最坚固的防线。

这不仅体现在常年的大规模驻军,还体现在连年加固的军事堡垒,以及鲜明的军事定位。

如果不是孟津自贸区,那么孟津就纯粹是一座军事大城。

一座城,居然什么都不搞,仅仅就是为了应对战争!

这样的情况,可以算是殷商特例了。

放眼世界,也没有哪座大城市是这样搞的。

在历代殷商天王的潜意识里,孟津,就是邦国的城墙!

到了帝乙、帝辛时代,孟津的地位愈发重要!

孟津,是朝歌的城墙!

即使天子不去孟津,也丝毫不影响孟津在殷商整个防御体系中的强势地位。

在每年的军费支出中,孟津战区的军费,是殷商所有战区里最高的。

殷商,不差钱。

所以,孟津,不差钱。

这在某种程度上滋生了一些不良风气,但是,不可否认,孟津在整个殷商战略体系里,是最要紧的。

商国和周国,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邦国。

而孟津,就处于这两大巨头的夹缝中。

孟津,就像达摩克里斯之剑。

谁掌握了孟津,谁就在战略上掌握了主动。

而被动的一方,则倍感压力。

因此,虽然孟津距离朝歌和岐都都很远,但却是商周两国关注的焦点。

而两国的吃瓜群众,也非常喜欢讨论孟津局势。

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,孟津成了衡量战争胜败的天平。

谁都不希望自己邦国战败。

谁都希望自己的邦国碾压对手。

这种群体意志、或者说群体信仰,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孟津前线。

岂曰无衣,与子同仇!

战争,从来就不是哪一个人的事,而是全体国民的事。

当战争爆发的时候,交战国里的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。

基于高维生物的优越感,戴明月充满自信地告诉大家:“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