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五章:称心(1 / 2)

关中长安,四塞之地,金城千里,固若金汤。

陆信走进长安的第一眼,就发觉了长安与金陵的不同之处,金陵是委婉的如窈窕女子,妩媚动人,而长安就如温润君子,既有天下精锐铸成的利剑镇守,又有荟萃精英在这里舞文弄墨。

从承德门进去的朱雀大街,里面的行人形形色色,吐蕃人、波斯人、昆仑奴等等,沿街的酒肆也到处能听到丝丝管竹声,伴舞的胡女热情奔放,这对守旧的南方人造成了很大冲击。

“胡虏蛮夷,不过如此。”陆信在嘴中暗骂一句,但又羡艳起了那身材玲珑的胡女,不由得从褡裢拿出几贯钱交给家仆,让其在驿站为自己准备妥当。

朱雀大街上无品级者,不可骑马,陆信虽是南唐的官,但在长安也备了一份档案,驱使着驽马在慢慢行驶。

午后,在驿站沐浴更衣后,宫里传来了消息。

皇帝接见陆信并没有在两仪殿,也没有百官,只是几个社稷重臣和皇后。

“四品礼部侍郎陆信觐见皇上。”陆信先行一拜,然后缓慢说出此行的目的,“南蛮不顺,寰宇境内不稳臣封太上皇之命,前来接太子入金陵镇守京都,以安天下,如此太上皇便可亲率兵马,扫平不臣”

陆信很聪明,人前说人话,在长安就要说李渊是太上皇。

国无二主,但是老子就可以了嘛。

在唐朝上下,都认为这南北唐现在不可能分裂,但只要太上皇另有亲生子嗣,那么未来结局难以预测,按照那位的秉性,谁知道会不会搞出其他事情。

毕竟李世民不是正统继位,而是杀了建成太子,登上皇位。

“此事父皇已经八百里加急告知于朕,然太子乃一国储君,若是贸然前往金陵,路途恐有祸端,依朕之意可由潞国公侯君集率领天策府军保卫太子”李世民眼睛露出一道精光。

太上皇与太子承乾向来私交甚好,定然不会做出杀孙之事,而且他李世民膝下子嗣众多,多一个太子不多,少一个不少,采取这种方法报复也不可能。

那么就是太上皇真念及子孙之情,想要年老之时有人可以统领大权,不至于让宗室割裂。

但太子承乾孤零零一个人前往金陵,他又怎么会放心?

而侯君集的女儿最近嫁给李承乾做了太子侧妃,他又是天策府军的老人,秦王府的功臣,由他在金陵支援太子,是再合适不过了。

但是事情的问题在于,到底派多少兵马合适?

多了,有鸠占鹊巢之嫌。

少了,恐怕太子口谕走不出宫门。

陆信咬了咬牙,低下头扫了一眼那些重臣,说道“太上皇说了,太子可带兵马,但只能是东宫六率的兵马,而且人数不能超过三千人!”

“三千人,可以了。”杜如晦咳嗽了一声,说道。

裴矩站了出来,准备开口,但被杜如晦微微摇了摇头,退了回去。

李世民沉吟了一会,点了点头,说了声“可”字。

等陆信离开后,李世民才问道“克明,为何不再增兵?父皇天寿有限,恐不日就会驾崩,倒是南方局势定会大乱,仅靠三千兵马,在金陵城内有些捉襟见肘,难以策应。”

“陛下,此事与以往不同,太上皇已经老弱不堪,诞下子嗣何其难也?而南唐上下思慕陛下臣子者不在少数,只是碍于河间郡王兵威不敢多言。

只需太上皇驾崩,派遣善战之将,不消一月,南方定会再次入陛下囊中,内外策应有则事半功倍,无也无需沮丧。

百战之军,堂堂之将,渡过大江,易如反掌!”高士廉正色道。

“此事最重要的不是策应,而是取得太上皇好感。”房玄龄微笑道。

现在南方充满了重重矛盾,太上皇在的话稳如一波湖水,可是太上皇驾崩后,所有的矛盾